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乐译通>行业新闻

  • 世界可以离开人工翻译吗 世界可以离开人工翻译吗 2015-07-03

    翻译是什么?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现在翻译对于国人来说已经不是一种陌生的表达方式。翻译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翻”是指对交谈中的两种语言进行即时的、一句对一句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一句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译”是指单向陈述,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中间为双语人士,只为说者作语言转换。 百度翻译为中国语言能力不足的朋友带来了方便,在面对翻译外语单词时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可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所得到的答案是:语法与用句错误连篇,令使用者一头雾水!但百度翻译团队在翻译网站程序上也是做出了一些可观的效果,翻译单词的准确率有所提高,一部分语句也更人性化了。 之前的百度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词语有时候让人感觉这是在“恶搞”吗?现在的百度翻译也是在不断的修补漏洞,而且更加的关注了中文的特别语句。就例如: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人工翻译:Nothing happens for no reason./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计算机辅助翻译:普大喜奔(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闻乐见、奔走相告) 人工翻译:The news is so exhilarating that everyone is celebrating and spreading i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计算机辅助翻译: 四喜丸子 人工翻译:pork balls 计算机辅助翻译: 计算机辅助软件是程序员编写出来的,人工翻译的经典语句今后必会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只能跟着人工翻译的脚步前行。想要普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 小编认为翻译软件是用来应急的。一些重要的交谈或是文件,将不会离开人工翻译,除非你想在众人面前出丑!!!翻译公司:www.transtill.com

  • 翻译公司与金融翻译服务 翻译公司与金融翻译服务 2015-06-30

    翻译对于一国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翻译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国际化大舞台上把握机遇、舞出自己的精彩,中国翻译行业任重而道远。问题的提出 2002年11月,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负责协调、规范翻译服务行业,促进全国翻译服务企业的联合协作,优化人力资源,推进规范化经营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期在技术法规的层面上规范翻译服务行为。 2003年11月,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由该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翻译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明确了客户应向翻译服务方提供的必要支持,对翻译方在翻译质量、翻译期限、翻译保密、附加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 前不久,国家人事部先后颁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和《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考试也已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翻译资格考试将有助于促进翻译从业人员、翻译产品,以至翻译企业的优胜劣汰,服务市场经济。 上述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出台,从业人员准入标准的设立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我国翻译行业即将走出昔日小打小闹的“作坊式”发展模式,向着规模化、专门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现实的瓶颈 与当前巨大的翻译需求不协调的是国内翻译市场供给的严重不足。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年产值约为120亿元人民币,而国内的翻译公司仅能消化10%左右 。人才、技术的不足,使许多外文信息并无翻译、来自国际的信息流无法消化,导致我国失去大量的商机。业内专家指出,多种因素制约着国内翻译市场快速、持续地产业化发展。 ——首先是人们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附加值低的事业。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仍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寻求翻译公司的专业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求省图快,反而会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翻译公司缺乏规模、有序的经营。目前国内市场中小型翻译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其中缺乏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法拿出相当的产品与服务与之抗衡。另一方面,面对翻译行业的激烈竞争,许多翻译公司不思提高自身服务质量,而是采用压低交易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整个市场始终无法规模、有序的发展。 ——翻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迹于翻译者之列,使得译文晦涩拗口、错误百出,翻译质量难以保障。这种急功近利、译德低下、唯利是图的翻译氛围,常常给客户的经营带来严重影响,极大地损坏了翻译服务市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同时也侵害到那些真正具备专业翻译能力的译员们的正当权益,使他们不得不一再证明其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合理的。 ——整体质量缺乏必要的流程控制。现在的各种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以上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和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整体翻译质量不高的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 金融翻译服务 翻译产业化的最终目标是更好更快地为市场服务,为用户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国家一些迫切需要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国产化水平较高或国际化步子较快的行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现代产业,被称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与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非常高的产业关联度。金融企业的发展、金融行业的波动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金融翻译服务的特征 根据中译公司 多年来在金融翻译服务方面的实践,总结出金融翻译服务的如下特征: 1、国际化。虽然国际化是目前多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但对于金融业而言,这一要求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金融翻译稿件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中译英的稿件,而非过去的英译中。如果说,英译中是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做法的“引进来”阶段,那么如今的中译英则意味着我们真正“走出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各项金融业务也将逐步对外开发。各家银行、保险公司先后上市,参与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运作当中;而越来越多的外国金融机构也开始进驻国内市场,或设立代表处、或直接参股国内金融企业。这一过程中,中外金融机构之间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业务学习、信息共享、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对具有专业背景的翻译人员、翻译公司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就中译公司而言,我们的金融企业客户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高端金融机构,而是拓展到国际大型金融集团、金融组织,如,瑞银集团(UBS)、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从业务到客户都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2、专业化。金融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了解专业术语、熟悉专业操作。以银行授信业务 为例,保函、掉期、预授信、双保理、托收承付、催收、划拨、回赎、敞口头寸等这样一些词汇都有专门、固定的译法;而total exposure, credit facility, underwriting, clean collection, road show, installment, future option 等词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其字面意思,而被赋予了专业含义。另外一些尚无标准译法的词汇,需要译者利用专业背景深入理解其内涵后加以翻译。与此同时,授信业务通常涉及汽车、钢铁、化工、煤炭、化纤、教育等各个行业,这就不仅需要译者的金融知识背景,更需要其具有综合、全面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 3、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译文通常包括会议纪要、信息表、年报、信贷指引、各类报告等。这些文件通常用于金融机构董事会、股东大会、总部高级管理层阅读、讨论或审批,关系着整个公司的业务发展、投资战略;尤其像年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它是投资者了解公司详细经营情况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到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这就要求译文具有极高的翻译质量和专业水准,保证海外投资者获取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 4、时效性。金融译稿内容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对翻译时间的较高要求。有些稿件通常是当天收稿、次日交稿,或者上午来、下午就要;在稿件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经常需要译者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加班加点以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5、保密性。金融机构经营的是货币资金,它也是各企业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具体的财务数据最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同业竞争的核心所在。所以,凡是金融报告中涉及到的各类财务数据、具体经营目标、资金数额,译者都应秉持良好的译德,予以保密。 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翻译服务更加迫切地需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简单而言,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金融企业形成共识:翻译在金融业务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金融翻译是一项基于专门培训的专业性活动;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推行翻译市场准入制度,包括翻译就业准入制度和翻译公司准入制度,保障金融翻译的准确性与高效性,促进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更需要发掘和培养大量具有专业素养的翻译人才,共同推进翻译行业的快速发展。(二)信息化在金融翻译中的重要运用 翻译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实现翻译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翻译工作的现代化。 而在目前,中国翻译信息化的状况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翻译工作者面对着厚厚的文字资料,戴着老花镜或者拿着放大镜吃力地翻阅着、抄写着,旁边放着同样厚厚的外汉词典以备查阅;如果遇到一些专业生僻的词,还不得不去多方查阅更大部头的词典,或者向他人请教。这种工作方式的效率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是翻译文学作品、古典文献等与现实距离较远的文献倒也罢了,但如果是翻译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与国民经济、市场竞争休戚相关的金融机构年报、会议纪要、报告资料、经济论文或国际金融最新动态等,这样的效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上时代节奏的。 而计算机辅助翻译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让计算机发挥其海量存储、快速检索的优势,辅助人们快速完成翻译工作,为专业翻译人员提供全面代替词典、纸、笔的翻译工具,力求“信、达、雅”。同时提供完善的翻译整体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便于建立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具体而言,应鼓励译者充分使用互联网查询新词和专业译法,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学习使用SDLX、雅信CAT、SDLTrados等翻译软件进行记忆型翻译 ,提高翻译效率;对于大型项目,借助涉外译者资源,通过网络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统一术语,优质、快捷、高效地完成任务。(三)金融翻译项目产业化流程 中译公司根据多年来在金融翻译业务方面的实践,归纳总结,针对不同客户建立专业词汇数据库,方便译者规范翻译;定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聘请知名学者、业内资深人士对公司译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翻译水平;每一次项目结束后,与客户进行交流,更新词汇,共同讨论个别词汇的译法。通过这样一系列举措,公司不但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被赞誉为“金融翻译,中译公司是金矿” ;同时,公司的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实力越来越强。对于具体的金融翻译业务,我们提出如下构想:当一家中等规模的翻译公司接到某金融企业的大型翻译业务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考虑下述项目解决方案,保证服务的高效性和优质性。• 金融翻译项目管理指派项目经理与客户建立稳定而有效的联系,进行项目的管理和协调。• 金融翻译评估分析针对客户需求制订工作范围,组织专业译员及社外译者合理分工,安排工作时间,根据客户的要求提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金融翻译项目准备由项目经理和工程师一起制定项目本地化说明文件,分发给项目小组各成员,建立标准词汇库(该词库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逐步扩充)。• 金融翻译生产过程翻译是整个项目中的核心部分。翻译人员利用网络和翻译软件分工协作,技术工程师进行定期编译,第一时间发现并改正问题,保证质量并缩短时间。● 金融翻译质量控制初译完成之后应进行校对,再由资深专家终审,最后由项目经理组织定稿;同时,辅以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抽样评估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上述翻译流程有助于翻译公司在实现“信、达、雅”等基本要求的同时保证译文中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减少译文差错率,极大地提高翻译效率。 金融翻译虽然只是翻译业务的一个领域,但从中可以折射出翻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翻译产业化在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巨大贡献。展望未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将为翻译行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契机,届时国际化的要求、产业化的优势也将在实践中逐步体现。作为全国资历最老、实力最强的翻译公司,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这股国际化的改革浪潮中走好自己的产业化之路,参与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有效地促进中国翻译行业的伟大变革。

  • 非英语翻译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非英语翻译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2015-06-3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深入,非英语外语翻译需求正在不断增强,如何有效的开发整合翻译资源来满足市场需求,已成为翻译界应当深入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专业、大型、国家级翻译公司,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本文通过总结公司前期的一些阶段研究观点,旨在抛砖引玉,供业界各位朋友参考。中译公司希望同大家共同推动非英语翻译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一、非英语翻译资源现状及需求 据统计,目前全球科技文献、互联网等信息资源中,英语信息所占比例超过60%,以德、法、俄、日、西为主体的上百种非英语外语信息资源,其比例仅约占全球信息整体的35%。非英语外语信息资源的总体规模小、语言种类多、语种分布分散等特点,致使相应的翻译需求总量相对较少,单笔业务规模较低,这也直接决定了非英语翻译资源较为有限,统筹利用难度大,难以有效满足客户的非英语外语的翻译需求。可以讲,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培养了一批非英语外语人才,但无论是译员数量、水平,还是同翻译工作密切联系的自动翻译技术、翻译工具书等,都还较英语有相当大的差距。(一)非英语翻译资源发展现状 为比较客观地反映非英语外语翻译资源现状,我们从翻译人员培养、翻译软件、翻译工具书三方面进行简单地分析。译员培养方面,从作为培养翻译人才主要途径的高校网站统计发现,国内外语院校稍成规模培养的非英语外语主要包括日、德、法、西、俄、阿等不到20个语种,其中又有很多语种每年通常培养不到20名的学生,而且主要集中在北外、上外等外语院校。从翻译公司的翻译服务调查结果看,虽然许多翻译公司对外宣传称能提供50余个语种的翻译服务,但实际调查发现,很少公司拥有5门以上外语专业的专职翻译。翻译软件方面,据初步统计,国内非英语的中外互译翻译软件只能涵盖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不到十种非英语语种,而且软件种类也相当少,功能不很完善,绝大多数语种甚至没有翻译软件。翻译工具书方面,日、德、法、俄、西等几个语种虽然各有几本词典,但几乎看不到分专业的专门性翻译工具书。 根据以上统计调查结果,结合对翻译行业多年观察,可以发现国内非英语翻译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翻译资源初成体系。国内基本形成了院校培养为重点,以日、俄、法、德、韩、西等为主体,翻译公司和国家机构为核心,包括译员、翻译技术或工具在内的翻译资源体系,能够提供约20种主要的非英语外语的翻译服务。 二是整体规模较小。由于许多专业在外语院校多是四年招生一次,所以国内非英语译员数量、翻译工具等翻译资源,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比较小。以西班牙语为例,它是全球26个国家的官方语言,4亿多人的母语。但国内只有22所大学开设西语,全国西语大学教师仅100多名,每年只能培养1000多名西语学员。 三是资源发展不平衡。从翻译资源构成看,日、俄、法、德、韩、西等是非英语翻译资源主体,估计它们目前占该资源体系的比例要高达80%以上,其它上百种语种只有百分之十几左右。该资源体系的翻译技术、翻译基础理论和翻译工具等均比较薄弱。从翻译资源地域分布看,该翻译资源体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估计其所占比例要在60%以上。 四是资源分布分散。目前,非英语翻译资源主要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院校、国家机关、翻译公司、科研单位、外企等多种机构。因翻译需求等原因,各单位提供的语种数量、各语种实力规模等均很有限,一般都不超过5个语种,各语种译员数量不超过3人。加之各机构间交流联系较少,所以非英语翻译服务领域缺少优势品牌,无法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二)非英语翻译服务需求分析 从国际社会发展形势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政治交往、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国际行为得到全球人民认同,非传统强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国际舞台活动,势必信赖语言进行交流,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翻译资源需求。特别是非英语翻译服务方面,由于这些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交流的程度在加深,但它们的全球外语人才储备量少,整体资源力量较为薄弱,所以发展空间巨大。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中国在2001 年12 月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的成员,中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作用突出,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我国政府在积极发展同非英语国家的关系,所以国内非英语翻译服务未来一段时间将面临一个黄金发展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活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参与,形成对翻译服务的巨大需求。 总之,国际社会特别是国内对非英语翻译服务的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非英语翻译资源自身存在的不足,都要求国内翻译行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从而及时、准确、高质地提供非英语翻译服务,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更有效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二、关于整合开发非英语翻译资源的建议 目前,由于国内非英语翻译资源的发展规模、语种构成、分布特点等,都不能适应国内对非英语翻译的需求,致使客户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翻译成本相对英语翻译要高出许多。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翻译行业应紧扣未来的潜在市场需求,拓宽非英语外语人才的来源,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更要通过产业联盟、信息技术应用等措施,加强非英语翻译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非英语翻译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一)通过产业联盟,提升资源规模 从翻译行业的产业链看,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院校等位于该链条的下游,它们是翻译资源的主要生成机构;翻译公司等机构作为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直接向客户提供翻译服务;使用翻译服务的客户,通过付费等方式使用翻译服务,处于产业链上游。由此可见,外语院校、翻译公司、翻译科研机构是翻译资源的主要载体。整合开发非英语翻译资源,主要是以客户需求为牵引,以翻译公司为重点,实现翻译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经济高效。一是翻译公司之间的行业战略联盟。由于非英语翻译的客户群规模较小,所以各机构的非英语翻译的语种、人数都很少,难以单独向客户提供多语言、大业务量的翻译服务。为有效满足客户的非英语翻译服务需求,推动产业良性发展,翻译公司之间可以构建战略合作联盟,共享翻译资源,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通过该产业联盟战略,联盟成员能够有效利用联盟体的翻译资源,从而更好地提供翻译服务,联盟成员的资源输出方同样将通过分配机制获取经济甚至品牌利益,客户则可以得到及时、高质的翻译服务。 二是翻译公司同资源生成机构的战略联盟。翻译人才培养、翻译技术开发等机构,作为翻译资源的主要生成源泉,直接决定了非英语翻译服务的质量。为有效开发该翻译资源,翻译公司通过与非英语外语人才培养院校、翻译技术研发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利用向院校学员提供翻译实习、进行业务合作等方式,帮助院校培养翻译人才,拓宽人才形成渠道;通过与翻译技术研发机构合作,跟踪、推进、应用非英语外语翻译技术,提高自动翻译水平和翻译效率。 此外,积极加强同国际译联组织、各国翻译行业协会、翻译公司的合作交流, 汲取各国翻译产业的经验教训,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我国非英语翻译产业健康发展。(二)建设翻译信息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非英语翻译资源的整合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资源整合利用,翻译行业协会或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公司将来应建立翻译门户,搭建专业翻译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翻译信息资源的高效流动,推动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该信息平台应当具有翻译行业专业译员资源登记、全球客户翻译业务招标、兼职译员信息记录、翻译技术和产品、国际翻译服务交易、翻译从业人员活动等信息的发布查询,服务实施,以及翻译服务质量反馈信息及综合评价等功能,从而实现从翻译资源、客户需求,到服务质量监督的一体化服务,便捷地实现客户与翻译资源有效沟通,翻译服务质量的有效控制。(三)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翻译效率 翻译行业是一项技术和劳动双重密集的产业,技术密集决定了翻译人员的生成周期较长,劳动密集致使翻译效率无法实现突破,该两个方面在非英语翻译服务的表现更为突出。为有效改善这一局面,非英语翻译服务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国内自主研发或引进国外专业翻译软件系统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建立各语种语料库管理系统,在翻译的过程中,利用辅助翻译系统,各个译员的翻译结果可以实时记忆到共享语料库, 自动提取、搜索专业术语,译员可以调用、借鉴其它翻译产品,从而提高译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翻译专业性。(四)规范翻译行业服务,加强基础建设 为使我国翻译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行业监督管理。行业管理制度方面,要以《翻译服务规范》为基础,建立健全非英语翻译服务规范标准,建立一整套的翻译质量制度控制体系。译员资质管理方面,要逐步推行和完善各非英语专业翻译人员的从业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制度,管理好译员入门关。企业行为监管方面,要探索实施国内翻译公司的非英语翻译实力、信誉考核认证分级制,综合利用公司实力、翻译专家意见、客户反馈信息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分级办法,对各公司进行考核评定,积极宣传综合实力强、评定等级高、服务信誉好的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能提供大品牌、一体化、一站式非英语翻译服务的知名企业。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在非英语翻译资源整合和开发方面,一直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为充分地利用全国各地的翻译资源,促进同兄弟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公司已经同上海、南京、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等地的多家翻译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实践证明,该合作模式是比较成功。为加强培养翻译队伍后备力量建设,公司同北京多所高校成立翻译实习基地,向高校翻译专业学子提供实践机会,发挥公司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我们公司还十分注重翻译技术、语料数据库等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翻译软件、辅助翻译技术等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翻译质量,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国际地位的增强,为我们翻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译公司作为一家具有产业领导地位的公司,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同各位一起,加强非英语翻译资源的共享开发,促进翻译技术应用,推动非英语翻译服务持续发展,长久繁荣!

  • 现代翻译服务业市场 现代翻译服务业市场 2015-06-30

    翻译作为一种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桥梁,自古以来就开始存在并持续发展。从规模上看,中国的翻译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是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二是“五四”新文化时期外国文化作品的引进;三是建国后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系统翻译;最后是现阶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翻译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本文主要根据目前阶段的具体状况,针对现代翻译服务业的一些基本特点,探讨与其相对应的市场特征,以便更好地开拓市场和提供优质服务。一、 定义1. 服务 服务的定义可表述为:个人或社会组织直接或凭借某种工具、设备、设施等为消费者所做的工作或进行的活动。同时,服务不仅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一个过程,是某种结果。2. 传统服务与现代服务 从服务特点和所用的手段上看,服务可分为传统服务和现代服务。例如,宾馆、娱乐、表演、保健、修理、护理服务等属于传统服务。而软件、设计、广告、金融、保险、咨询等则属于现代服务的范畴。3. 翻译服务 在以笔和纸为主要工具的年代,翻译尚可列入到传统服务的范围之内。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翻译服务概念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从目前翻译服务的特点、服务对象、所用工具、服务方式、以及服务规模来看,翻译服务已经属于现代服务业。目前的翻译已经摆脱了个人操作的模式,摆脱了简单的纸笔工具,属于一种规模化的、以科技手段为工具的复杂的现代化脑力劳动。二、 现代翻译服务业之特点1. 规模需求导致翻译服务社会化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翻译尽管属于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但从操作形式上看仍比较简单。翻译人员可以凭借纸和笔,凭借各种字典和工具书,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工作。过去的大型企业和机构,都以情报室、翻译室等形式拥有己的翻译队伍。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发展,这种操作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为从数量上看,翻译文件经常不再是以几十页和几十千字为单位计算,而是以几十册和以十万字,甚至以百万字为单位计算。与此同时,时间要求经常非常紧。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单位的翻译机构和翻译人员的数量已经无法应付工作需要。因而转向从社会寻找解决方案。翻译社会化的转变从此开始,例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中译公司)于198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成立了翻译服务部,在承接零散译件的同时,率先为国内的各种机构和外国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翻译服务。2. 翻译产业化的出现 如今世界的翻译产值有多少?中国的翻译产值有多少?中国到底有多少翻译公司?不同的机构根据不同的资料来源得出了基本相近的结果。 中国译协官方网站上的一篇题为《翻译经济——期待产业化》的文章说:“目前全球翻译市场的年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市场约为120亿元人民币。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翻译市场的规模将在2005年达到227亿美元,而中国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发展空间巨大。而且随着因特网的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国际间电子商务市场的日渐成熟,到2007年,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培训网上的另一篇文章在认同以上数据的同时还指出:“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经近十年的发展,内地目前在册的翻译公司有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就有400家。服务的种类和方式日益繁多,包括人工翻译、机械翻译、翻译软件以及网站的本地化等等。服务人才梯队建设也日渐得到重视,由国家部委退休翻译、归国华侨、留学生及外语专业人才等组成的近50万人的翻译队伍活跃在中国翻译市场中。” 以上这些统计结果不论是否精确,但都说明了这样一种趋势:翻译已经走出了象牙塔式的书斋,成为了一种产业。3. 商业化运营模式 中译公司于1973年起,为了满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的需要,首先为联合国提供翻译服务。从那时起,翻译服务就具有了商业化的特点。中译公司在满足国家翻译需求的同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收入。后来,中译公司又看到了社会上的翻译需求,除了继续为联合国提供翻译服务外,首先开始向社会提供翻译服务,目前已经将市场拓展到中国的政府机构、银行、法律,以及世界500强等诸多领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向世界发展,有更多的国内客户到中译公司翻译产品说明、技术规范以及各种经济合同和投标书等。 从全国其他翻译公司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以市场为基础和以营利为目标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翻译公司几乎都采用了商业化的运营模式。而以纯事业形式存在的翻译机构已经少之又少了。4. 内容多样化导致翻译专业化和规范化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翻译需求,不同的客户要求翻译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人曾经针对中国四大城市的翻译公司进行过一番调查并发表文章说:“翻译公司有多样化经营趋势,除传统的翻译业务外,还包括多媒体电子商务(网站翻译,软件本地化),少数公司还兼做语言培训或提供其他服务。所译资料内容可能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贸易、法律、电子、通讯、计算机、机械、化工、石油、能源、环保、冶金、建筑、汽车、医药、食品、纺织、服装、农牧、文化、体育等。” 翻译领域和内容的多样化意味着翻译必须专业化。我们的翻译不仅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还要掌握多种多样的背景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求我们提供的翻译必须规范和标准(例如习惯用法和技术术语必须统一等)。5. 科技含量日益增加 传统的翻译是以纸、笔以及工具书为主要工具的。但近10年来,这种翻译操作模式已经基本消失。首先,随着电脑的普及,除了一些少数年老的译者外,大多数翻译都以文字处理软件为基本工具,遇到难题时,除了查字典以外,还要经常到上网查阅。其次,我们的客户不总是要求你仅仅使用MS Word一种文本格式,他们会经常要求你在PowerPoint、Excell PageMaker、FrameMaker、HTML网页,甚至是在RoboHelp的界面上直接面进行翻译。近年来,随着翻译辅助软件功能的逐步完善,很多客户还要求你必须使用Dejavu、Transit、Trados或者SDLX进行翻译。姑且不说本地化这一专门领域,仅仅从目前翻译的科技含量这一点上看,翻译服务就已经明显具有了现代服务业的特征。6. 翻译与出版的关系 在传统的翻译中,翻译仅仅是停留在两个文种的对译之上,翻译好的成品,即使要出版,也经常交给第三方进行编辑、排版、印刷和出版。但近年来,更多的客户提出了“一站式服务”的要求,我们从客户那里拿到的只是源语言的稿件,甚至是初稿,但我们要交给客户的最终成品却是印刷好的成品,甚至是正式出版物。因此,客户对我们提出的不仅仅是翻译要求,我们还必须具备编辑、DTP等出版方面的能力。7. 中文翻译市场向外文翻译市场的转变 除了以上特点之外,近年来在对译文种方面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过去,一般的翻译服务都是以外译中为主,因为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有大量的文献需要翻译成中文。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我国的世界政治地位的逐渐提高,我们的大型企业也逐步将市场拓展到世界各地,因此,近年来中译外的需求大量增加。此外,由于我们的很多企业正在年轻化,人员的素质也在大幅度提高,很多客户都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基本上能满足阅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外译中的需求逐步减少,也是在情理之中。三、 现代翻译服务市场解决方案 不论是提供产品的企业还是提供服务的企业,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只要有了市场需求,企业才能得以存在,翻译公司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当我们明确了当前翻译服务所具有的特点之后,确定我们的市场主攻方向,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就非常必要了。1. 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确定运营模式和目标客户 由于我们从事的是现代翻译服务业,它不同于传统服务。我们的客户从简单的个人逐步变成大的企业和机构。传统服务基本上采用的是B2C(企业对客户)模式,而现代翻译服务则以B2B(企业对企业)式服务为主。因此,在开发市场之前,首先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锁定我们的目标客户。对于一个想在翻译界长期存在并有所发展的企业来说,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客户开发方面非常必要。小客户的零散译件可以暂时帮助我们生存,而大客户的大宗译件则可让我们进一步发展。2. 从开拓伊始考虑质量因素,建立良好的品牌。 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但它并非是无限的。我们一旦选定了目标客户之后,就要开始打质量仗。客户一旦对我们失去信心,我们就要花费比开发客户更多的精力,重新找回客户。而更严重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客户仅仅给我们一次机会。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观点,不从一开始就注重质量,我们慢慢就会被客户所淘汰。有些人可能认为,客户有的是,这个客户做砸了,还有其他客户可以来。这如果是这样,就无疑于浪费宝贵的客户资源,而更大的损失是我们无法创建品牌,而品牌在市场运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经验,我们的客户并非都是通过我们的广告宣传了解我们服务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通过其他客户介绍而来的。“口碑”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3. 从市场角度看专职翻译与兼职翻译 在我们开发市场的时候,客户经常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贵公司有多少个专职翻译?”客户关心这个问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们懂得,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数量的翻译公司,才能有质量上的基本保证。中国有很多网上译者,其中不乏高手,但他们对你的企业的忠诚度与专职翻译相比,则有天壤之别。由于服务和需求是无法储存的,因此我们很难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量。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兼职译者找到更容易或者稿酬更高的稿件时,就会压缩给你提供的翻译数量或者仓促完稿,降低质量,甚至会将稿件转给其他人帮着做。网上译者的翻译质量经常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此。可以说,译者对你的忠诚度会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你的这个翻译公司的忠诚度。另外,从运营的翻译公司角度上来看,专职翻译(包括专职审校)的数量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经营的角度看,专职人员的数量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能力。例如,某公司曾经根据自己所处地域、资源等情况进行过具体测算,其结论是,当一个公司的专职翻译达到9个人时,刚好达到收支平衡。再增加翻译,则开始盈利。如果质量稳定,客户不断增加,使用专职翻译的成本反而低于使用兼职翻译的成本。 以上两个方面并不是说明我们不能使用兼职翻译,相反,兼职翻译也非常重要,任何一家翻译公司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语种和专业,我们必须整合翻译资源。因此,上面的论述仅仅说明,我们必须也有自己的核心专职翻译队伍,全部指望兼职译员完成所有翻译工所对于一个想要长久发展,要充分开拓市场的的公司来说,是不可取的。4. 少而精与大而全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现代翻译服务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化。大型客户一般都是该领域里的行家。客户对专业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知识范畴。因此,他们往往对翻译的专业性要求很高。 当我们组建翻译公司和开拓市场时,我们所要含盖的领域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很多案例表明,一些成功的翻译公司,往往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域。很多翻译公司都是专门针对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和市场而组建的。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了该领域的里面的行家里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例如,有些公司专门从事建筑方面的翻译,有些则非常擅长电厂领域。这种现象在那些专门从事本地化翻译的公司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地化翻译与我们所说的翻译有很大的区别。 中译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公司之一,但在翻译服务领域上也不敢说面面俱到。中译公司是随着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地位,为翻译联合国文件而诞生的。由于联合国涉及的领域极其庞杂,因此使中译公司逐渐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翻译公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例如,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由于科技发展的需要,中译公司也在科技翻译领域形成了一定影响。中译公司和其他公司的成功的发展轨迹表明,任何翻译公司,不论大小,都无法做到大而全,开始在制定市场规划的时候,要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开始,逐渐壮大。5. 培养客户,明确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翻译不是商品,是服务,但服务与商品之间却有一个通用的属性,即价格。价格对于市场而言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因素。价格是否合理,在争取客户时能直接影响其胜败,在拿到客户之后,又能影响到是否能继续保住客户。至于什么是合理的价格这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不做详细讨论。这里只是从市场开拓的角度,探讨哪些客户能够理解合理的价格,以及如何让客户理解价格和质量的关系。 首先要确定我们的客户群体,翻译基本上属于微利行业,没有太多的“砍价”的空间,对于那些盲目追求低价格的客户,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将其列入到“非服务对象”的范畴。这些客户往往不了解翻译的复杂性,尤其是不了解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属于不成熟的客户。 成熟的客户往往对翻译服务非常了解,他们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低价。成熟的客户不仅对他们自己的专业十分了解,而且能理解翻译的苦衷,他们对译文中出现的低级错误可能会大发雷霆,但对其中的一些不够专业(比如特殊术语)的错误却比较能够容忍,不会吹毛求疵,因为他们知道翻译不是工程师。正规的翻译流程是这样的:收件  翻译  审校  外籍审校(重要的中译外时,如高层领导讲话、对外宣传材料等) 审读(是否有低级错误以及外籍审校是否有中文理解错误等) 排版(原稿是纸制文件或者PDF文件时)  校对(原稿是纸制文件或者PDF文件时)  交件与客户交流时,向客户详细讲解我们的翻译流程十分必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对客户进行培训,让客户理解我们,理解我们的价格和质量控制体系,让客户懂得,盲目压价必然会导致减少流程中的必要环节,压价就等于压低翻译质量。向客户讲解翻译流程的第二个目的是,让客户感到放心,使我们的所有客户都成为成熟客户。6. 建立“长线概念”,处理好递延服务以及非英语语种的需求 中译外的需求日益增长,每一家翻译公司都要对这一趋势给予充分的关注。中译外对翻译公司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名利双收之举。首先,它可以表明公司的实力,其次,中译外的价格一般比外译中高。中译外的内容主要是中译英,其他语种的需求尽管数量不多,但也时常出现。作为翻译服务的提供商来说,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不能挑肥拣瘦,从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不能拒绝难做和利润不高的翻译件。客户经常要求的是“一站式”服务,如果把非英语的翻译业务拒之门外,主流业务也会同时流失。同理,客户要求我们同时提供出版印刷等服务,在形式上也属于一站式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尽量满足客户提出的所有要求。从经营的角度上看,小语种和印刷出版等,属于递延服务。如果能赢利是最理想的。如果受条件所限,我们要把满足的客户需要放在首位,赢利多少次之,甚至做好不赢利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客户满意,提高客户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将客户的主流业务拿到手。市场属于“长线”运作,不要期望每一单都必须赢利,不能过分追求“短、平、快”。四、 结束语 由于翻译服务属于现代服务业,具有产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我们在组建翻译队伍和制定市场发展策略的时候,要从规模、质量、译者队伍、一站式服务,以及软硬件的配置上等方面都给予充分考虑,迎接挑战。一切以市场为龙头,让客户满意,为企业的发展开拓市场。

  • 翻译服务国际化 翻译服务国际化 2015-06-30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简称“中译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中译公司是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崛起的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儿,它的成立与时代伟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宣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文之一的中文翻译工作,也就责无旁贷的落到了尚且年轻的共和国的肩上。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两周年之际,由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大使建议,周恩来总理果断决策,在北京成立“联合国资料小组”,专门从事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工作。70年代,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从全国抽调外文干部充实加强“联合国资料小组”,扩建为“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处”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建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一、联合国文件的特点与中译公司的翻译特色 30多年来,中译公司一直肩负着翻译联合国文件的重任,概括来说,联合国文件的主要特点有:1)六种工作语文具有同等地位;2)文件的敏感度高;3)时效性强;4)保密性严格;5)文件涉及面广,具有庞杂性,几乎无所不包。 经过30多年的积淀,中译公司在翻译联合国文件方面已经形成独到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注重整体解决方案。中译公司长期为联合国总部及各有关机构提供多语种翻译服务,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语言解决方案,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公司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各类语言专业人才资源,为国际国内客户提供高效、稳定、准确达意的语言解决方案。 高度专业化。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而联合国文件的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的范畴,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庞杂性,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联合国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这就要求中译公司的译员在发挥创造性的同时始终要顾及联合国文件的使用目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正如《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翻译”词条指出的那样,“译文的成功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的目的又反映译文读者的要求。”因此,中译公司始终致力于建设一支高度专业化的翻译队伍。 视质量为生命。中译公司在业界率先通过ISO 9000:2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始终致力于为联合国系统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倡导、组织并参与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中英文文本的起草、宣传和贯彻工作,率先推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指标,通过严格的校对和审阅,确保稿件准确、流畅和通顺,获得了联合国的好评。 保守客户秘密。如上所述,有的联合国文件具有高度敏感性和保密性,因此,中译公司始终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时刻为客户着想,严格保守客户的秘密,多年来,中译公司译员良好的品格及职业操守赢得了国际国内客户的信赖。二、加强服务意识,实现翻译服务国际化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趋势,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地球日益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区域间的信息传播、处理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产业迈向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由此为整个业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译公司顺应时代潮流,依托在翻译联合国文件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致力于从以下方面入手实现翻译服务国际化。 更新经营理念,强化企业管理。传统的翻译,是一种个体行为,依靠的是翻译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可以说,以往的翻译是一种个人化行为很浓的职业。因特网的出现和信息全球化使翻译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大,翻译行业发展和规模经营的速度前所未有,翻译成了一个对组织和管理要求很高的行业。翻译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需要事先设计和策划并且需要实施项目管理的集体行为。翻译越来越多地依靠新技术,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性强等特征。 而今,翻译产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发出巨大的商业利益。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翻译服务行业呈现出 “乱”、“散”、“小”的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中译公司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参与制订并贯彻落实国家标准《翻译服务规范》、《翻译服务译文质量一般要求》,更新经营理念,强化企业管理,努力开创翻译服务行业管理新思路,着力规范翻译服务,不断提高翻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中译已经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拥有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 实施人才战略,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翻译人员。中译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才壮大公司实力,不断提高翻译服务水平。中译领导班子一再强调,公司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译的翻译人才培养着眼于全球意识,力图与国际翻译事业的发展接轨。中译公司认识到,未来的翻译人才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翻译人才的培养要做到精通外语,有足够的翻译理论知识储备和翻译业务实践能力,关键是从事翻译服务的人才在信息激增的今天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翻译事业需要一批与国际翻译产业发展接轨的复合型人才。多年来,中译公司在翻译工作中不断凝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双学士学位背景,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多学科知识,不仅是专职笔译和口译,而且还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吸引了一批年轻博士、硕士加盟中译,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 加大培训力度,顺应时代潮流。中译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和学习非常重视。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同志,通常为他们提供入门培训,这有助于他们尽快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并且重视新老搭配,指定资深翻译为他们提供辅导。中译领导班子提出人才培养要提高科技含量的洞见,要求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业务培训,并要联系实际,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要与文化有机结合,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素质,积极回应信息全球化的潮流。数年来,中译公司不断约请联合国系统及业界和学界的资深翻译专家、外交官、翻译理论研究人员等来公司讲学,并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互动手段,为中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教育插上有力的翅膀。 抓住时机,扩展业务,不断加强翻译信息的双向流动。30多年来,中译公司与联合国纽约总部、日内瓦办事处、维也纳办事处、巴黎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环境规划署、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入新世纪后,中译公司抓住信息全球化这一难得的机遇,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除联合国系统各机构外,还积极与其他国际机构,如加拿大翻译署和SDL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从信息流动模式来看,中译公司多年来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一直是信息的单向流动,也就是说,主要从外文翻译成中文,因此出现了一种翻译信息不对称的态势。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发生了转变,中译外明显增多,中译公司及时顺应这种转变,迈出了强势扩张的步伐,此举不仅有利于公司业务的扩展,而且有利于中文信息的对外传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译公司翻译服务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另外,中译公司审时度势,依托在联合国文件翻译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具有的优势,及时组建了会议口译部,为提升中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添加了新的筹码。三、技术强身,因时顺变 联合国大会2004年第58/250号决议在提到“信息技术”问题时说,“采用新技术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根据立法授权,提高会议服务的质量、产量、成本效益和效率”。大会2005年第59/265号决议在论及“笔译和文件有关事项”时,“请秘书长继续努力探讨利用六种正式语文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远程翻译、场外翻译及语音识别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会议服务质量和产量的问题,并向大会报告采用其他新技术的情况。” 这表明大会关心秘书处对新技术和新工具的采用,同时也提出了多重目标要求。因此,如何同时提高翻译服务的质量、产量、成本效益和效率,一直是中译公司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中,最强有力的驱动力量是无远弗届的因特网。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译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公司内部数据交换网,并且与英国思迪公司(SDL)合作,引进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SDLX。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然机器永远无法代替人脑,但是,SDLX同所有CAT工具一样,可以充当翻译的好帮手。不言而喻,SDLX是人脑记忆的延伸,虽说没有思辨能力,却具有无与伦比的记忆能力,对于翻译服务来说,这种记忆能力最大的优势是能够避免重复劳动,同时可以解决术语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从译者的角度来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审校的角度来看,可以大大降低工作强度,不必因为术语不统一而耗费大量时间,最终使成品的质量锦上添花。鉴于此,中译公司利用3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数据资料,已经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应用集约化。2006年,中译公司与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开展合作,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首次成功实现在线同步翻译,既提高了效率,又大幅度节约了成本,得到了客户的好评和赞誉,这不仅是中译翻译服务国际化的起点,也是中译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圣经》中有一个通天塔的故事,说的是人类最初都讲同一种语言,力量非常强大,他们决定建造一座通天塔,以显示人类的威力。上帝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觉得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非常害怕,他就开始使人类讲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从此以后,人们互相之间由于语言障碍而无法交流和沟通,力量大大地削弱,通天塔的建造也就失败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地强大,同时也说明人类一直梦想消除彼此之间的语言障碍,但始终未果。今天,蜚声中外的中译公司致力于提供国际化的翻译服务,以期消除语言障碍,建造一座通往世界的文字桥梁,做人类文明的使者,实现人类共同的梦想。

  • 促进翻译学科发展 促进翻译学科发展 2015-06-30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翻译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杨自俭教授(2002)对此做了如下评 价:一些高校设立了翻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博士研究生点,有些高校成立了翻译系、翻译学院;国家在1989年开始为翻译研究设立基金项目;自1982年中国译协成立后,全国各省及大中城市都先后成立了省、市译协,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内设了翻译研究会,中国汉英语比较研究会内设了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各种公开发行的翻译期刊、外语期刊发表了数量众多的翻译研究文章,多家出版社出版了二百多种翻译教材和翻译论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作为一家以翻译为特色的国家级专业公司,为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根据杨自俭、刘学云编的《翻译新论》(1983-1992)所列的主要论著索引(共52种),中译公司出版的翻译论著当时就占有19种。1998年开始,中译公司推出翻译理论品牌系列图书“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至今已出版37种。我有幸作为责任编辑参与了这套丛书的策划、编辑工作,因而有颇深的感触。由于这套丛书是面向广大翻译理论以及翻译一线的专家,我愿意结合自己参与编辑出版这套书的经历,向翻译界的同仁介绍该丛书出版的有关情况,期望对读者和作者有所帮助。 二、高起点,高标准,走精品之路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作为中译公司列入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的重点图书项目,其定位就是推进翻译学科建设,促进翻译理论发展,要展现国家级水平。为此,我在接受这套书的编辑出版任务时,为了确保丛书达到预期的目的,同前辈一起确定要走“精品之路”,从而确立了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把好选题的质量关。选题是图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在选题上,要体现新,突出特色。只有高质量的选题,才有高质量的图书。在选题立项时避免以下倾向:一是不能把翻译理论理解为仅仅是对“怎么译”的探讨,不能把技巧的研究当成翻译研究的全部,不能把翻译理论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应用性理论上。二是不能把理论的功能简单化,以为理论只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看不到其帮助我们认识实践的功能。另外,理论与实践二者俱佳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二者俱佳的人毕竟很少,现实中往往是人各有所长。有人长于抽象思维,适于搞翻译理论研究;有人长于形象思维,在翻译实践中水平较高。这两种人才各有千秋,应各尽所能。三是不能把一些零星的想法、看法当作理论,不要以为收集了材料,分类描述,而后归纳提出几点看法就是理论研究。  其次,寻找恰当的作者。鉴于该丛书既谈理论,又兼顾翻译的实践,这就决定了丛书作者的广泛性。一般来说,翻译理论研究分三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主要是翻译实践的技术性总结,距实践最近,其研究成果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回答各种具体译法的问题,以及为上一层的翻译中观研究提供资源。二是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成果用于为翻译宏观理论研究提供资源。三是翻译宏观理论研究,用哲学家的眼光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四个维度上,探讨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探讨理论的逻辑结构、历史结构,以及对理论的评价问题。因此,我们在编辑出版实践中,针对选题的需要寻找最合适的作者,使选题和作者的知识得到最佳结合,生产出最好的翻译类图书产品。第三是精编、精校、精设计。作为一套精品学术著作,既要展现其珍贵的学术价值,同时做到精编、精校、精设计也显得十分重要。鉴于这套丛书的选题定位是高学术质量、有创新、有特色,这就要求在图书的编辑、校对、印刷、设计上把这种追求体现出来。因为这套丛书既谈翻译理论,也谈翻译实践,涵盖面广,所以对每一部书稿都要在编辑、校对、印制、设计上高标准、严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我认为,精品图书应该集高思想水平、高学术水平、高编校质量、高印制装帧质量于一体;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精品图书。我们正是按照这个标准去编辑出版“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的。三、瞄准翻译学科建设的目标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还不成熟,翻译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加强翻译学科建设、推动译学发展,是翻译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作为出版译学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者,对此也责无旁贷。中译公司策划出版“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推进翻译学科建设,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时为培养翻译人才、壮大翻译人才队伍、提高翻译人员的理论素质奠定基础。因此,“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从策划开始,就瞄准翻译学学科建设这一目标,以学科发展方向为方向,为翻译界广大读者提供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高质量读物,与翻译工作者一道,共同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为翻译学科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从已出版的图书来看,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 四、四大覆盖面,满足多个领域读者的需要  已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一是高品位的理论研究著作,如《等效翻译探索》(金阝是著)、《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著)、《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马祖毅著)、《文学翻译十讲》(刘重德编著)、《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文化与翻译》(郭建中编)、《翻译变体研究》(黄忠廉著)、《语篇翻译引论》(李运兴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包惠南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刘和平著)、《翻译与语言哲学》(刘宓庆著)、《新译学论稿》(萧立明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法]勒代雷著、刘和平译)、《变译理论》(黄忠廉著)、《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刘宓庆著)、《西方译论研究》(刘重德编著); 二是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实用专业图书,如《英汉翻译津指》(陈生保编著)、《汉英科技翻译指要》(冯志杰著)、《法窗译话》(陈忠诚著)、《同声传译》(张维为著)、《英汉比较与翻译》(陈定安编著)、《实用口译手册》(钟述孔著)、《词语翻译丛谈》(陈忠诚著)、《词语翻译丛谈续编》(陈忠诚、吴幼娟著)、《汉英时文翻译》(贾文波著)、《金融翻译技法》(陈仕彬著)、《工商企业翻译实务》(许建忠著)、《新闻英语与翻译》(许明武著)、《跨文化交际翻译》(金惠康著);   三是集理论与实务于一体的读物,如《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金圣华、黄国彬主编)、《翻译与人生》(周兆祥著)、《翻译批评散论》(马红军著)、《翻译研究》(思果著)、《翻译新究》(思果著)、《余光中谈翻译》(余光中著)、《译道探微》(思果著)。   丛书既关注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新趋势、新成果,更关注科技、经济、法律、贸易、金融、旅游、传媒等非文学领域的翻译实务;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传统与创新、普及与提高、国外与国内的关系,尽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作为译学书籍,丛书在受到翻译界专家学者好评的同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丛书中若干种已成为翻译研究和教学领域脍炙人口的必读书和教材,在国内外翻译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奠定了中译公司在译学书籍出版方面的领先地位。目前,这套丛书的重版率很高,其中有的已重印三次以上,有的已向港台地区输出版权,有的获得了各类奖励,成了翻译学界的精神食粮。我们将在这方面作些探索,为翻译理论和实务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丛书的选题开发还在继续,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期待翻译界广大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合作,包括惠赐书稿、推荐选题、介绍作者,欢迎读者对我们已出的书发表评论。随着翻译学科的不断发展,新课题、新理论、新著作、新作者的不断出现,丛书将在改进、修订、创新中不断提高,共同促进翻译学科建设和译学理论的发展。